城市概况

2023-05-17
        南京,简称宁,江苏省省会,位于江苏省西南部、长江下游,南起北纬31°14′,北抵北纬32°37′,西起东经118°22′,东迄东经119°14′,东西最大横距约70千米,南北最大纵距约150千米,市域平面呈南北长东西窄展开,面积6587.02平方千米。

        南京是中国东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是长江三角洲唯一的特大城市和长三角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重要门户城市、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

        南京的市民精神是“开明开放、诚朴诚信、博爱博雅、创业创新”。南京的市树是雪松,市花为梅花,南京旅游城市的标志是“龙蟠虎踞”。

        地质地貌。南京的地质在全国大地构造单元上属扬子古陆的北部边缘,基底主要是轻变质的片岩和变质的火山岩,同位素年龄约在8.64亿—10.31亿年。基底上的沉积盖层约8000—9000米,为震旦系至第四系沉积物。地貌属宁镇扬山地,低山、丘陵、岗地约占全市总面积的60.8%,平原、洼地及河流湖泊约占39.2%.低山、丘陵之间或两侧多是地势低平的河谷平原和滨湖平原,沿长江有沿江洲地和江心洲地,其海拔均不到10米。长江以北是老山山脉、滁河河谷平原、大片岗地和零星丘陵。长江以南大致可分为3个区域。北部,从沿江到主城区周围,钟山、牛首山、云台山等依次排列,海拔大致在200—400多米;钟山主峰北高峰,海拔448.9米,是宁镇山脉最高峰,其延伸入城内的钟山余脉,自东向西隆起由富贵山、九华山、鸡笼山、鼓楼岗、五台山和清凉山组合成南北分水岭,北侧为金川河流域,南侧属秦淮河流域。中部,从主城区以南到溧水永阳之间,是一构造完整的山间盆地,宁镇山脉、横山和东庐山、牛首山和云台山、茅山环峙四周,海拔在250—400米;秦淮河由南向北贯穿盆地,两侧形成海拔5—10米低平的河谷平原;在山地和平原之间,分布着海拔20—60米的黄土岗地。南部,溧水区南部和高淳区全境,地势东高西低,海拔仅为5—10米的石臼湖和固城湖滨湖平原位于西部,东部为海拔20—40米的黄土岗地;该区域中部,茅山向南延伸的余脉形成海拔约100米的分水岭,东侧为太湖流域,西侧属水阳江、青弋江流域。

        气候。南京具有典型的北亚热带湿润气候特征,四季分明,雨水充沛,春秋短、冬夏长,年温差较大。自1905年有气象记录以来,气温经历先上升再下降又上升的变化。冬季常年以东北风为主,1月平均气温2.7℃,极端日最低气温-14.0℃,出现在1955年1月6日;夏季以东南风为主,7月平均气温28.1℃,极端日最高气温43.0℃,出现在1934年7月13日。大于0.1毫米的降水日数113.7天,极端最多年降水日数160天,出现在1957年;年均降水量1090.4毫米,极端最多年降水量1825.8毫米,出现在1991年。

        2021年,南京市年平均气温创历史新高,年降水量偏多,年日照时数正常或略偏多,气候年景总体评价为中等偏差。年平均气温17.0(六合站、溧水站)—18.0(高淳站)℃,各站比常年显著偏高1.0(溧水站)—1.6(南京站)℃,其中南京站、六合站、浦口站、高淳站均刷新1961年以来历史最高值。各季气温均偏高,其中冬季、秋季气温显著偏高,秋季多站刷新历史极值。全市年高温日数9(南京站)—18(高淳站)天,各站高温日期均打破最晚记录。年降水量1159.7(浦口站)—1426.5(溧水站)毫米,较常年偏多0.2(浦口站)—2.4(溧水站)成。全年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冬、秋季降水偏少,春季大部分地区偏多,夏季明显偏多。年日照总时数1955.5(南京站)—2260.2(溧水站)小时,与常年平均相比,六合站、南京站、高淳站基本持平,其它站偏多1.3(浦口站)—1.5(溧水站)成。全年雾日数为14(南京站)—55(六合站)天,霾日数为27(六合站)—53(高淳站)天。

        重要天气气候事件。2021年,南京市重要的天气气候事件包括寒潮、强对流、高温、暴雨、台风、雾和霾。(1)寒潮。全年有6次寒潮天气过程:1月6—8日,全市最低气温下降9.3(高淳站)—11.4(溧水站)℃,8日最低气温-7.1(高淳站)—-10(浦口站)℃,伴有5—6级的西北或偏西大风;3月21—22日,溧水降温幅度达寒潮;11月7—9日,24小时最低气温下降11—13℃,伴有7—9级的西北大风;11月22—23日,48小时最低气温下降12—15℃;11月29日—12月2日,48小时最低气温下降8—11℃;12月24—26日,48小时最低气温下降9—11℃,伴有6—7级的偏北大风。冷空气大风使孕穗抽穗期的冬小麦、油菜发生部分倒伏。寒潮低温使得部分小麦、油菜、果树及茶树出现不同程度的冻害。(2)强对流。全年多次出现雷暴大风、短时强降水,局地小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其中春季3次、夏季15次,分别出现在5月10日、5月14日午后至15日05时、5月15日、6月3日、6月10日、6月27日、7月3—4日、7月7—8日、7月10日、7月15日、7月16日、7月17日、7月18日、7月27—28日、8月10日、8月11日、8月23日和8月29日。(3)高温。全年高温日数:南京站9天、浦口站10天、六合站11天、溧水站12天、高淳站18天;各站偏少1.3—4.7天。夏季高温主要集中在7月中旬。年极端最高气温为37.6℃,出现在7月15日的高淳站。9月23日全市大部分地区的最高气温达到或超过35℃,其中高淳站和溧水站的日最高气温突破9月下旬历史极值;10月3日高淳最高气温35.6℃,10月4日六合站、溧水站最高气温均为35.2℃,全市高温日期均打破最晚记录。(4)暴雨。全年多暴雨,有13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春季出现3次暴雨天气过程:3月31日夜里—4月1日,8个自动站达暴雨;5月14—15日,37个自动站达暴雨,有2站累计雨量超过100毫米;5月25日夜里—26日白天,12个自动站达暴雨。夏季出现9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其中7月6次、8月3次,暴雨过程主要发生在汛期中后段,分别出现在7月3—4日、7月8日、7月10日、7月16日、7月17日、7月26—28日、8月10—11日、8月13日、8月29日。秋季出现1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发生在10月14—15日,42个自动站达暴雨,4个自动站累计雨量超过100毫米,最大雨量130.1毫米。(5)台风。全年有2个台风影响南京,分别为7月的2106号台风“烟花”和9月的2114号台风“灿都”。台风“烟花”于7月25日12时30分以台风级在浙江舟山普陀区登陆,7月27日11时进入高淳后停滞少动8小时,在南京市打转回旋14小时左右,为南京地区有气象记录以来停留时间最长、过程雨量最大、影响范围最广的台风。受台风“烟花”影响,7月24—28日,全市大部分地区出现5—6级阵风、7—8级大风,各站累计雨量均超过100毫米,112站(占80%)超过150毫米,64站(占46%)超过200毫米,17站超过250毫米。受台风“灿都”外围云系影响,9月13—15日南京市出现分散性阵雨或雷雨,并伴有6—7级的偏东大风。(5)雾和霾。全年雾日数为14(南京站)—55(六合站)天,霾日数为27(六合站)—53(高淳站)天。1—2月2次较明显的浓雾天气,分别出现在1月27日凌晨和2月3日早晨;春季有3次明显的区域性浓雾天气和2次浮尘天气,区域性浓雾发生在3月28日、4月13日和4月28日,浮尘天气发生在3月16日和3月30日,浮尘天气首要污染物均为PM10;秋季有6次大雾或强浓雾天气,分别出现在10月22日、10月23日、10月30日、10月31日、11月18日、11月19日;12月有3次较明显的浓雾天气,分别出现在12月6日、12月10日、12月23日。

        土壤。南京土壤类型主要有地带性土壤和耕作土壤两种。地带性土壤在南京北部、中部地区为黄棕壤,在南部与安徽接壤处为红壤。经人为耕作形成的耕作土壤以水稻土为主,并有部分黄刚土和菜园土。土壤分布随地形起伏、水文条件呈现出一定规律,可分为低山丘陵区、岗地区和平原地区三大类。据1980年至1987年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南京境内土壤分为7个土类、13个亚类、30个土属和66个土种,总面积41.63万公顷。

        动植物资源。2021年10月,南京市启动全市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工作,累计调查到陆生脊椎动物4纲30目78科281种。其中:两栖纲2目5科11种,爬行纲2目8科20种,哺乳纲8目13科22种,鸟纲18目52科228种;分别占据南京各类群已知历史记录的92%、77%、46%和84%.其中国家I级保护动物有4种,分别是东方白鹳、黑脸琵鹭、青头潜鸭和黄胸鹀.国家II级保护动物有49种,分别是花龟、乌龟、黄喉拟水龟、猕猴、貉、獐、白额雁、鸿雁、小天鹅、花脸鸭、鸳鸯、棉凫、水雉、白琵鹭、斑头鸺鹠、北领角鸮、红角鸮、长耳鸮、纵纹腹小鸮、鹗、白腹隼雕、白腹鹞、白尾鹞、凤头蜂鹰、黑翅鸢、灰脸鵟鹰、赤腹鹰、凤头鹰、黑冠鹃隼、苍鹰、雀鹰、松雀鹰、黑鸢、林雕、蛇雕、普通鵟、白胸翡翠、红脚隼、红隼、燕隼、游隼、云雀、蓝喉歌鸲、红喉歌鸲、红胁绣眼鸟、震旦鸦雀、画眉、棕噪鹛和红嘴相思鸟。239个底栖动物分类单元(部分到属,以下简称为种),共16351头,隶属于3门9纲17目76科142属239种。节肢动物门共65科236种,其中软甲纲16种;昆虫纲220种,其中鞘翅目17科40种,双翅目17科79种,蜉蝣目8科19种,半翅目3科6种,鳞翅目1科5种,广翅目1科4种,蜻蜓目12科48种,襀翅目3科4种,毛翅目3科5种。软体动物门共7科13种,其中腹足纲4科9种,双壳纲3科4种。环节动物门共4科6种,主要是蛭纲3科5种,另有寡毛纲1种。调查样线内植物有281种,其中重点保护植物3种,包括野大豆、银杏、水杉。外来入侵植物15种。

        水资源。南京地处长江下游,长江自西南向东北斜贯市境,长约93千米,东距入海口300多千米。秦淮河自南向北奔流而来,是南京的母亲河;玄武湖、莫愁湖是镶嵌在主城区的两颗明珠。全市水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11.4%.河湖水系主要属于长江水系,仅在六合区北部流入高邮湖、宝应湖的河流属淮河水系。长江水系包括江南的秦淮河水系,江北的滁河水系,由沿江两岸独流入江的小河流形成的沿江水系,由石臼湖和固城湖组成的两湖水系,以及高淳东部的西太湖水系。地下水资源丰富且水质优良,江宁的汤山、江浦的汤泉、浦口的珍珠泉等尤为闻名。

        矿产资源。南京矿产资源丰富,发现的矿产主要有铁、铜、铅、锌、锶、硫铁、白云石、石灰石、石膏、黏土等58种,其中探明储量的35种,其中17种矿产保有储量占全省60%以上,有4种矿产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分别为锶矿、凹凸棒石粘土、玄武矿、石膏矿。南京的矿产主要集中在4个成矿区带,即江浦—六合铁、铜成矿带,宁镇铁、铜、硫多金属成矿带,宁芜铁、铜、硫成矿区,溧水铁、铜成矿区。地热资源比较丰富,有汤山地热田和汤泉地热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南京市域范围和行政区划迭有变更。1949年6月,南京市设13个区,按序称第一至第十三区。1950年6月15日,南京市人民政府重新划分全市各区,按照工商业区(包括住宅区)、郊外农业区和风景区三种类型将原有13个区改设为12个区,区名按序称第一至第十一区,另一个为中山陵园区。1953年1月1日,江苏省人民政府成立,南京为省会。1953年6月,区划局部调整后撤销第十一区。1955年8月,全市11个区除中山陵园区名称不变外,第一至第十区依次改称玄武区、白下区、秦淮区、建邺区、鼓楼区、下关区、浦口区、燕子矶区、栖霞区、雨花台区。1958年7月5日,镇江专署的江宁县及扬州专署的江浦、六合两县划归南京市,南京始有属县;1958年9月,燕子矶区、栖霞区、雨花台区和中山陵园区合并为郊区,全市辖8区3县。1962年6月25日,上述3县复归镇江专署和扬州专署,全市辖8区。1963年4月,撤销郊区,设立燕子矶区、栖霞区、雨花区、江东区、陵园区,全市辖12区。1965年,燕子矶区、栖霞区、雨花区、江东区、陵园区合并为雨花台区和栖霞区,全市辖9区。1971年3月11日,江宁、江浦两县划属南京市管辖,全市辖9区2县。1975年11月,六合县划归南京市领导,全市辖9区3县。1980年,大厂区成立,全市辖10区3县。1983年3月1日,镇江专署的溧水、高淳两县划归南京市,全市辖10区5县,辖境扩大。2000年,江宁县改为江宁区,全市辖11区4县。2002年,六合县与大厂区合并为六合区,江浦县与浦口区合并为浦口区,全市辖11区2县。2013年,秦淮区与白下区合并为秦淮区,鼓楼区与下关区合并为鼓楼区,溧水、高淳两县改为区,全市辖11区。

        至2021年年底,全市辖玄武、秦淮、建邺、鼓楼、栖霞、雨花台、江宁、浦口、六合、溧水、高淳11个区,95个街道,6个镇,城市社区906个,农村社区325个。全市总户数约266.81万户,户籍总人口约733.72万人,常住人口942.34万人。全市56个族别齐全,常驻少数民族人口14万人,流动少数民族人口13.3万人;有享受民族乡待遇的镇1个、民族村3个、民族自然村1个。

页尾

协会简介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网站地图 | 网站声明 | 协同办公
版权所有:中国个体劳动者协会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马甸东路9号 邮编:100088
京ICP备19043606号-1 技术支持:杭州中软安人网络通信股份有限公司